我校校友、全国人大代表甘华田:医生在非执业地点救治他人应是见义勇为
2018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我校校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华田带来了一份建议,即建议修改《执业医师法》,将“在紧急情况下对他人实施医疗救护,不属于超越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列入《执业医师法》第三款,作为该条第一款内容的例外性规则。以鼓励医生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彰显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
【A 建议】
非妇产科医生的苦恼
飞机上遇到产妇临盆“救还是不救”?
作为消化内科医生,甘华田说,他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次出差,在一趟高铁上,一名乘客突发腹痛,还出现呕吐,呕血等症状。甘华田立即上前为其诊治。发现乘客是因为大量饮酒后,出现剧烈呕吐,导致贲门撕裂伤而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经过简单的处理,并与最近医院的消化内科取得联系,乘客在最近的火车站点下车后,直接送到当地医院消化内科救治,为乘客赢得了救治的时间。但是,不是所有类似“偶遇”都如此皆大欢喜。
一次,甘华田的一位同事在出差途中遇到一名产妇临盆,这位同事不是妇产科医生,不敢贸然上前救助,担心专业能力不够而出现意外情况。
甘华田认为,实际上,让这位同事望而止步的,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根据《执业医师法》规定,当医师的从业地点发生变动时,应依法及时向注册部门提出变更执业地点的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在新的从业地点继续执业。而在火车,飞机上等公共场所遇到患者突发病情,由于现行《执业医师法》的限制,使不少医生望而却步。甘华田的这位同事最终没有参与产妇的救治,事后他心理很矛盾,甚至有些愧疚。
建议修改《执业医师法》
非执业地点救人出现意外不担责
甘华田说,比如一名产妇即将临盆,即使作为一名分非妇产科的医生,但他比普通民众有更专业的医学知识,医生参与救治的成功率会比普通民众会高很多。虽然现有法律体系对于医务工作者紧急情况施救行为不会做出否定性评价,但从名正言顺角度,建议修改《执业医师法》,应该明确医务工作者在紧急情况下救治他人,属于见义勇为行为,一旦出现意外,依法不需承担法律责任,并且还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以彰显鼓励和保护见义勇、救死扶伤的法律价值追求。
【B 审议报告】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关键就要实现分级诊疗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甘华田说,看到政府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有如此大的决心,作为医生感到十分振奋。
“要解决这个难题,关键就要实现分级诊疗。”甘华田说,而分级诊疗的核心在于“强基层”,只有基层医院的医生有足够的医疗水平,患者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诊。由于目前分级诊疗还不完善,所以造成了大家一窝蜂地涌向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一号难求,而基层医院门庭落雀。
甘华田表示,有人说,大病到大医院看,小病到小医院看,就能够实现分级诊疗。但事实上,作为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民众,根本无法判断自己的病情是大还是小,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大力发展家庭医生,让家庭医生成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一个人生病了,由家庭医生来判断应该做什么样的处理,是否应该转到大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实际上,“强基层”和“分级诊疗”是相辅相成,无法割裂的关系。
基层医生如何培养?
重点培养临床医疗诊治水平
如何提高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甘华田建议,通过人才强基层战略,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养力度,实行分级培养。与培养大医院的医生不同,对于基层的医生,应该重临床实践,重点培养提高他们的临床医疗诊治水平。并且,学制不宜太长。另外,还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并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真正解决基层医院留不住人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投入。
注:甘华田,男,医学系81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一种鉴别肠结核核克罗恩病的新方法,其研究成果标志着该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项自然基金,2次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四川省青年科学家等称号。
封面新闻记者 李寰 熊浩然 北京摄影报道